#01
别让孩子怕你
不愿意向你求助
-
贵州毕节一位10岁女孩,在文具店买了3块6东西,店主没看到她付款,以为她偷窃,就把她的个人信息张贴到文具店门口,悬赏“通缉”,甚至混进女孩的班级群,对女孩进行辱骂。年幼的生命,居然以这样的方式终结,光天化日之下,好人要剖开肚皮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,还有天理可言吗?随着舆论越演越烈,警方也介入调查,最后还原了事情的真相:原来,文具店老板看到自家的货物丢失,查看监控后,以为是这女孩所为,后来女孩再去文具店买东西,老板把她的作业本扣下。第二天,老板把女孩的作业本贴在文具店门口,事情弄得全校皆知,女孩情绪崩溃,班主任得知后连忙介入,安慰了女孩一番,还让女孩的父亲妥善处理。但还没等到父亲和女孩沟通,女孩就自杀身亡了。警方通告出来之后,不少网友都在争论,这女孩到底有没有偷东西?但我觉得,这根本不是问题的重点,重点是,为什么这个文具店的老板要用这种公开羞辱的方式处理问题?还有就是,为什么孩子遇到这件事,家长没能迅速介入,进而阻止女孩自杀?孩子未成年,只有10岁,其实一切对错,首先大人应该自责自问,而不是谴责一个死去的幼童。
按照警方的通报,11月9日,文具店老板和女孩发生冲突;11月10日,老板“重金悬赏”,才让情况进一步恶化。 直到11月11日,悲剧就此发生。任何一个10岁小女孩,遇到这种情况,肯定都不知道怎么面对。不管她有没有偷东西,只要家长和老师已经知悉,作为成年人,就一定有办法妥善处理,至少能进一步孩子受到任何伤害。但整整2天时间之内,女孩都没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;后来老师通知家长,家长也没有和女孩及时的好好沟通。这是需要反思的。当然,我们并不是指责女孩的家人,毕竟他们失去了女儿,内心也肯定很痛苦挣扎。何况,这件事的导火索是店老板张贴作业本。只是说,孩子在外面会遇到什么危险都有可能,但作为孩子最直接的监护人,必须学会在孩子遇到危险时及时介入、干预,同时有能力让孩子愿意跟自己分享挫折、痛苦乃至羞辱。很多家长总觉得,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才,赚大钱当大官,自己才算合格的父母。但我始终坚信,一位家长最大的成功,就是能让孩子“不怕你”,能主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。当孩子知道,自己不管做了什么事情,父母都会站在自己这一边,自己痛苦的时候,都有家可归,有父母可以依靠,这就是他最宝贵的人生财富。遇事自己扛,始终不敢向家长开口求助的孩子,实在太苦了,最后的求生机会也就没有了。#02
20年痛苦
抵不过对父母的恐惧
-
之前看到一条新闻,深圳的林先生在6岁时不小心吞下一个哨子,因为害怕被爸妈骂,他并没有告诉父母,结果一瞒就是20年。这20年来,林先生的身体饱经折磨,最后他去医院求助,医生才在支气管内找到这个哨子。20年的痛苦,居然都抵不过对于父母的恐惧,以至于他可以自己独自忍受20年,都不愿意和父母分享,仔细想想,也是让人唏嘘。无独有偶,浙江杭州一名13岁的小女孩,睡觉时发现自己的卧室起火了,因为害怕父母批评,她第一反应是关上房门,走到客厅继续睡觉。直到隔壁卧室的父母闻到异味,及时报警,才没有造成更大损失。你可以说这小女孩是没有安全意识,但细想一下,明明是生死关头,大火都烧到跟前了,父母就一墙之隔,她都没办法开口向父母求助,第一反应居然是隐瞒。有人被骗子骗走了几千块钱,不敢和家人说,自己去找网贷,结果又被骗了几万块;还有人在学校被同学欺凌,被按在厕所连扇七八个耳光,但也不敢和家人说……
很多孩子哪怕受到万般委屈,也要在父母面前抹干眼泪,假装没事人那样。明明父母生养自己,是自己最亲的人,有什么不敢和父母说的呢? 知乎上有个提问,“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?”,上面有近8500个回答。有位网友在学校被欺负,回家找妈妈哭诉,妈妈的第一反应是:“为什么别人只欺负你,不欺负别人?肯定是你先惹别人!”另外一位网友则说,他小时候不小心撞伤膝盖,一瘸一拐跑回家,爸爸看到他腿上的淤青,不给他涂药不说,还拿鞭子抽了他一顿,说他那么调皮到处跑,撞伤了活该。很多父母会觉得,自己只是刀子嘴豆腐心,因为心疼孩子,所以说话太重了。
我和爸妈说了自己的事情,结果挨骂了,以后不能再说了。孩子也不是傻瓜,天生就知道趋利避害,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,肯定本能地会和自己的父母分享,毕竟父母才是自己最亲密的人。
但父母没办法分担他们的痛苦,甚至成为他们痛苦的来源时,他们就会远离父母,什么也不和父母说了。说白了,不是不想和父母说,而是说了也没用,甚至还会挨骂,那还不如不说。“孩子宁愿承受痛苦,也不告诉家长,这其实就是个信号,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。”#03
做孩子的
情绪容器
-
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·比昂(Wilfred Bion)有一个“容器理论”。他认为,好的父母除了要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,还要成为“孩子情绪的容器”,也就是替孩子消化情绪。因为孩子年纪还小,当他们遇到焦虑、恐惧、害怕等情绪时,他们并不能理解这是什么,只会莫名觉得不舒服,需要发泄出来。作为孩子最近的人,父母就要承受孩子的这些情绪,一方面安抚孩子,另一方面教育孩子如何和这些情绪和平共处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逐渐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,有能力去面对人生道路的风风雨雨。可惜的是,父母想要成为“容器”,自己必须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,心智不成熟的父母,不仅成为不了孩子的情绪容器,甚至会反过来,要求孩子成为自己的情绪容器。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谛三曾写过一本书,叫做《长不大的父母》,他分享过一个案例:有个孩子每天吃晚饭前,都必须对着桌上的饭菜说“看起来好好吃”之类的话,否则妈妈就会很不开心。也就是说,妈妈并不能忍受“自己做的饭菜不被人喜欢”,她没办法处理这种负面情绪,以至于要在孩子身上寻求安慰。这也解释了,为什么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求助,只会嘲笑甚至辱骂,而不是接纳他们的情绪。因为父母的心智并不成熟,他们根本没办法处理孩子的求助,自己内心也濒临崩溃,只能把孩子作为出气筒,去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。但试想一下,一个几岁的孩子,自己的心智也不成熟,连最亲近的父母都依赖他,他又能依赖谁呢?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约翰·布雷萧,曾在《别永远伤在童年》一书中介绍:每个孩子出生之后,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,只能通过家长的眼睛,去看待自己。当他们发现,家长无条件爱着自己,自己的一切需求都被认真对待,他们就会坚信,自己活在世界上是足够重要,是被人爱着的。这些都是健康的自恋需求,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逐渐培养出自尊自爱的人格。但如果这个需求得不到满足,小孩很容易形成一个错误认知,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,配不上被爱,长大之后就会不知足地渴望爱,最后把自己一切人际关系都搞砸。就像明星伊能静,她父亲重男轻女,母亲则经常念叨“如果不是生了你,你父亲就不会跑了”,把所有压力发泄在她身上。她从小被寄养在姐姐家,被姐夫打骂,还喂她吃狗粮,后来随着改嫁的妈妈到日本生活后,又被同学霸凌。
哪怕后面功成名就,她依然是那个渴望关注的小女孩,和庾澄庆恋爱多年,多次用自杀威胁对方,结婚又离婚。大导演侯孝贤觉得她有潜力,找她当女主角拍电影,和梁朝伟合作对手戏。她却因为初恋男友的一通电话,在电影开机前跑去找对方,结果前男友没出现,她也错过了这部拿奖拿到手软的《悲情城市》。那些从小没被好好呵护的孩子,长大之后,童年受过的伤害依然如影随形,自卑感和匮乏感会刻在骨子里,让他们一辈子都饱受折磨。如果你从小到大都被父母严格对待,发生了什么都不敢和父母说,凡事只能一个人解决,那应该如何调整心态,让自己获得更舒服自在?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琳赛·吉布森博士在《不成熟的父母》一书中,提到过一个观点:“如果你在和父母交流的过程中,你的目标是改变父母的心意,那么就此打住,并好好想想其他明确的、可操作的目标。”很多人从小没得到过父母的宠爱,长大后就会执着地“改变”父母,希望父母可以重新关爱自己。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,人的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,你小时候没得到过父母的宠爱,长大之后再努力去改变父母,其实也无济于事。“我们那么努力把你养大,你怎么一点都不知道感恩?别的孩子都那么听话,你怎么那么不省心?”最好的选择,其实并不是努力和父母建立起一段亲密关系,只需要建立一段“关联关系”,不祈求父母来弥补自己,而是要自己去弥补自己。我们都是同样独立的个体,父母曾经伤害过你,但你也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力。你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,你的人生也不需要父母的肯定,才会显得有意义。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,过去发生的一切,也并不是你自己的错,现在你已经成年了、独立了,有能力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了。也希望那些曾经被忽视、什么话也不敢和家长说的孩子,能够治愈好自己,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,然后善待自己孩子。
贵州10岁女孩跳楼自杀,深圳男孩吞哨子20年后才取出,背后藏着同一件怪事
大学生竞赛活动,需要帮助的同学,联系我们,给您提供报名、参赛培训等服务。